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马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洞察艺术品市场助力艺术品投资

2012-03-31 10:46:39 来源:美术报作者:马健
A-A+

  去年此时,我曾应邀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美术观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艺术市场学的困境及其反思》,谈的是我对艺术市场学研究与艺术品市场实践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的不满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研究艺术市场入手解决艺术市场问题。时隔一年后,回过头再看,问题依旧在,并无甚改观。直到我有幸拜读到了刘晓丹先生的书稿《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

  洞察艺术品市场的宝典,助力艺术品投资的秘笈倘若要我用一句话来总结对《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一书的印象,我会选这20个字。不是广告,亦非吹捧,这实在是我的真实感受。

  “收藏热”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反应,就是数量繁多的收藏类图书不断问世。2003年,我写《收藏投资的理论与实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时曾做过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十余年间出版的收藏类图书就有近千种之多。最近10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火爆,收藏类图书的出版数量更是与日俱增。遗憾的是,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相当一部分收藏类图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流于表面、深度不足,甚至东拼西凑、错漏百出的问题,更遑论对相关问题的规范性和学术性研究,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不少观点和结论的随意性、误导性和危害性都非常之大。从现象到现象,就事实论事实。读者既看不到现象背后的规律,也找不到解释事实的理论。这样一来,不仅无助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甚至有碍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就目前的艺术品市场研究而言,至少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由于研究艺术品市场的学者背景和学术训练以人文学科居多,因此,艺术品市场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综合研究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则很少见。不仅如此,许多定性研究严格来讲并不规范:随意性较强,逻辑性欠缺。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品市场研究虽然以定性研究为主,但其实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规范的定性研究所具有的研究优势,对一些重要而基本的理论问题长期未能达成共识。因为艺术品市场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定性研究,这就很难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量化描述,从而不利于了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真实现状和存在问题,也不能够为中国艺术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一书则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真实案例入手,对关键问题进行了解读和剖析,并辅之以统计数据加以分析和论证。更为人性的是,该书还设有“延伸阅读”部分,对相关概念和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方式,是绝大多数收藏类图书所缺乏的。

  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主题高度集中,前瞻性的研究不多,解释力强的成果少。根据艺术品市场领域研究文献的性质,艺术品市场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侧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比较重视艺术品市场的理论建构和学理反思,而侧重应用理论研究的学者则比较关注现实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品市场研究还是以应用理论研究为主。但在艺术品市场的应用理论研究方面,除了存在研究主题高度集中于热点的问题外,还存在流于描述现象、缺乏深度分析的问题,很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明显现实意义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答,前瞻性、创新性和突破性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最为严重的是,艺术品市场研究与艺术品市场实践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真正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很少。不能够直面市场现象,而以先入之见指点市场,当然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很好地对症下药。这不仅制约了应用理论研究的深度,而且影响了艺术品市场理论的建构。《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一书则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直面艺术品市场现象,找到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结点”,对艺术品价格评估、艺术品买家心态、艺术家创作行为、艺术品营销手段和艺术品投资前景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既理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又有的放矢地剥茧抽丝,还为读者提供了应对之道。这就使得该书的可读性非常强。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马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